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Culture
返回栏目

盐场蔑索史话

作者:东鸿 时间:2020/07/14 浏览次数:

据《富顺县志》记载,自贡盐场使用竹子制作盐场生产工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从盐井里吸卤使用的吸筒,输送盐卤使用的笕芉,甚至,量卤水使用的量筒,都是用竹子制作的工具来进行的。而用竹子制作的竹绳使用就更加广泛。当时,捆扎东西的绳子,除了棕绳、麻绳以外,基本上都是蔑索。自从自贡第一口盐井出现以来,竹子蔑索就与盐井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在自贡盐场,无论是推卤用的牵绳,还是吸卤用的卤筒,还是捆绑天车用的捆绳,天车用的浪风绳,捆绑盐包子,盐船捆扎,以及盐场输卤使用的笕芉捆扎等都离不开竹子制作的蔑索。可以说,在自贡盐场离开了蔑索就无法正常生产。

在生产蔑索制品的时候,首先要将竹子制作成为板蔑,然后,才用板蔑制作成为蔑索。在制作板蔑的时候,非常讲究板蔑的干燥。因为,在盐场使用板蔑需要的是干燥透的板蔑。如果,板蔑不干燥透就容易成为糖心蛋,这样的板蔑在盐场使用中,就容易腐朽。所以,加工板蔑是一项工艺要求非常高的工序。当时,生产板蔑的时候,要用烟熏,火烤,晒晾等办法来防潮,防腐。板蔑在经过干燥防腐处理以后,还要经过花、纺、过三道工序才能够制作成为盐场实用的蔑索。一般的蔑索都是由三股闰子(就是用板蔑制成的竹绳单股)。将三股闰子合纺成实用的蔑索。

当时,在盐场周边县份里出现了专门生产蔑索的工场。这些工场大多数分布于竹子产地。当时蔑索质量最好的产地当属宜宾所属的隆兴、仙马、花鼓、马场等地。而宜宾的板蔑又分为大山货旱山货大山货当然比旱山货质量好。但是,数量却不多。所以,在价格上大山货相对来说就要高一些。盐场的盐商在购入这些蔑索以后,为了节约资金,一般都要将大山货旱山货搭配使用。盐场在购回这些用板蔑制成的蔑索以后,还要经过盐卤水的浸泡,这样的蔑索才能够经久耐用。所以,板蔑在盐场就成为了重要商品。

正因为如此,当时在自贡盐场,竹子、以及竹制品就成为了盐场适销的商品。竹子的销售成为了一些人发财的生意。自贡周边的竹商也就多了起来。而栽种竹子也成为了周边县份农民的生财之道。当时,自贡周边生产竹子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宜宾的马场、隆兴场、仙马场、徐场等一带的山地。这些地方输入自贡的竹子占自贡盐场所需要竹子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除此以外,在荣县所属的莲花场、牛尾河、五宝镇等地也有生产。不过,当时只占盐场所需要竹子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在当时的自贡盐场还出现了一些专门销售竹子和板蔑,蔑索的市场。比如,在清代形成的自流井的竹棚子便是当时的一个竹子,竹制品的市场。

自贡盐场蔑索生产经历了兴起,兴盛,衰落三个阶段。自清末在盐场官运制度巩固以后,到民国初年盐运开放,销路旺盛,一直到1916年至1917年期间,蔑索生产处于兴盛时期。当时,每月 蔑索生产都在一百万斤左右。生产蔑索的工场发展到一百多家。当时,生产蔑索的工场老板主要是竹子产地的地主,袍哥舵爷,乡绅。比较有名的有荣县莲花场的肖承之。他是当地的一个大地主,大袍哥,所以,具有非常大的势力。有板蔑商人李定之,他是宜宾兴隆场的大地主,袍哥总舵爷。他的儿子是兴隆场的乡长。

在盐场开始使用机车生产以后,盐场便开始使用钢索。自那以后,盐场使用蔑索量就开始逐步减少。到了1921年至1922年,盐场蔑索销量便锐减。每月蔑索产量也从一百万斤锐减到每月3040万斤。工场数量也减少到80余家。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盐场所需要的钢索来源阻断,使盐场不得不改用蔑索。所以,盐场蔑索使用量又猛增到每月两百万斤左右,工场又恢复到一百多家。盐场蔑索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这是盐场蔑索生产的鼎盛时期。在抗战胜利以后,由于社会动荡,盐场生产锐减,整个盐场生产陷于瘫痪。此时,盐场蔑索生产便频于绝灭。蔑索工场纷纷倒闭。此时的蔑索产业便名存实亡。

 

来源:自贡网


Powered by junjie俊捷网络